清扫马路的环卫行业和人工智能,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正在青岛酝酿着一场场景和应用的变革。
记者从青岛市城市管理局获悉,青岛将推动环卫作业向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转型,今年每个区(市)将打造至少1处人工智能清扫试点示范场景。通过人机协作,环卫工人可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设备操控、维护和卫生死角清理等工作,同时降低高温、严寒等极端环境下的作业风险,提升环卫作业“颗粒度”。
无人驾驶清扫车已“上岗”
在西海岸新区星光岛滨海步行道自星海湾路桥至金马路公厕南端路段,正在试运行的SD15无人驾驶清扫车缓缓扫过马路,留下干净整洁的地面。与传统的环卫清扫车不同,SD15无人驾驶清扫车搭载激光雷达、双目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可实现厘米级高精度贴边清扫、自主避障与动态路径规划。
该无人驾驶清扫车采用L4级自动驾驶,可以适应复杂室外环境,通过自研算法实时感知路况,保障行人、车辆安全。同时,可以8小时续航,支持自动充电、加水及倾倒垃圾,实现“任务下发—清扫—归位”全流程无人化。
“虽然是无人驾驶,但仍然可以实现高效清洁和灵活机动吸扫,清扫效果完全达到传统人工标准,且作业连贯性、安全性显著提升。”西海岸新区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中心主任李波介绍,该设备可强力回收果皮纸屑、粉尘等垃圾,同步喷雾降尘,每小时作业面积达9600平方米;同时四轮转向与2米转弯半径设计可轻松应对步行道、园区窄路等场景。
在该路段工作的环卫工人李师傅反馈,试运行阶段路段人工捡拾频次已明显减少,设备能处理路面常见垃圾,环卫工人们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细节保洁和突发情况应对。
无人驾驶清扫车是否要替代人力?对此,李波表示,科技赋能不是冰冷的替代,而是温暖的升级。无人驾驶清扫车作为“智慧助手”将与现有环卫力量形成互补。“通过人机协作,工人可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设备操控、维护和卫生死角清理等工作,同时降低高温、严寒等极端环境下的作业风险。”李波介绍,目前,西海岸新区正以星光岛为试验场,系统验证无人驾驶清扫车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与场景适应性,同步采集运行数据、优化算法模型,为智慧环卫技术迭代提供实践支撑。
“组合拳”提升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刘媛媛介绍,目前,青岛环卫领域已普遍使用大型车辆开展机械化清扫保洁作业,但与先进城市相比,存在作业车辆普遍年限较长,新能源车辆占比少及小型作业机具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狭窄道路、人行辅道等机械化作业覆盖率不高,以机械为主的多场景、精细化保洁作业模式未能有效建立,环卫机械化、智能化作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此,青岛打出了“组合拳”:对使用年限超过8年的作业车辆制定更新更换计划,用足用好“两新”政策,有序推进车辆、设备更新。同时,着力推进新能源技术应用与环卫精细化管理深度融合,2025年及以后新增和更新的环卫作业车辆新能源占比应达到40%以上。为解决传统大型设备难以清扫覆盖的盲区问题,青岛还将提高小型作业机具的应用比例,重点配置适用于人行道、支路、狭窄道路、半封闭区域的小型清扫车、冲洗车、吸扫车等环卫车辆及机具,打通“毛细血管”,提高全域机械化清扫覆盖率。“我们还将加快布局适用于‘进院收集’的小型垃圾清运车辆,提升垃圾收运作业的灵活性,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噪声污染。”刘媛媛表示。
开放智能网联环卫设备测试与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应用场景。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将积极开放智能网联环卫车测试与应用场景,建立《智能网联环卫设备开放场景清单》,联合道路测试主体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商业示范及无人测试与示范相关工作。
“我们还将积极链接市场、企业资源,积极开展技术、模式创新,探索符合当前实际和未来方向的智能网联车辆、设备推广应用模式。”刘媛媛表示,在清扫保洁领域,将因地制宜选取公园广场、产业园区、交通场站、主次干路等区域开展无人驾驶清扫试点。在垃圾收运转运和处置领域,强化智慧监管服务,推进设施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和大数据分析赋能,为智慧管理提供基础,努力打造“黑灯工厂”“无人场站”示范。